知識
將分為兩部分討論:
- 真
- 解釋性
什麼是真知識
認知的局限性
我們無法否認我們的思想、身體限制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。身體上,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光的波段是有限的;思想上,我們的語言所能描述的範圍,就是我們能理解的範圍。
所以我們可以初步把知識分為:可理解的、不可理解的。
能驗證的就是真?
既然認知範圍外的我們碰不到、也確認不了,那我們就不管啦!關注我們能認知的就好(?)
只要在我們能理解的範圍內,驗證為真的知識就是真知識!
問題是,我們如何驗證呢?
例如,我們如何驗證天氣播報說:「今天是晴天」呢?
「很簡單啊,打開窗戶往外看不就知道了?」
「問題是我們怎麼驗證自己的感官器官運作正常呢?」
「那我們相信氣象數據總不會錯吧?」
「一樣的問題,我們怎麼驗證做氣象儀器的人、和解讀數據的人說的是真的呢?」
相信他人相信他人的相信
最後我們會發現,要理性的去驗證每件事成本太高,不可能做到去親證每件事。
所以我們選擇採信他人的說法,既然大家都說那是對的,那他是對的機率應該夠高足以讓我們相信。
但他人何嘗不是如此?
解釋性
「解釋性」高的知識是指更好解釋當前現象的知識。
豐收之神
讓稻作生長的是陽光、水?還是豐收之神?
平心而論,其實兩者都說得通,都具備解釋性。
我們今天之所以會傾向前者,只是因為前者更符合我們知道的其他物理「知識」。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是中世紀的普通人,擁有的是中世紀普通人的「知識體系」,那後者的解釋性可能的就強,因為他跟我們的其他知識擺在一起不矛盾!
我們可以發現,我們相信的其實是那與我們「知識體係」不矛盾、前後邏輯一致的知識,而整件事又受我們「經驗」限制。
小結
- 理解之外無法觸及,理解之內的無法逐一驗證,所以我們不得不人云亦云
- 現在普遍被認為是真的,也可能只是暫時的真,所以我們必須時時謹慎。
但只有我們如此意識到認知上的諸多限制,才能有機會更靠近那個真實。